一、放养模式选择
鱼塘合理的放养模式是取得良好养殖效益的基础,放养模式应根据池塘的不同特点、鱼类的不同习性和不同食性等因素选择养殖品种的最佳组合放养模式。
1.根据池塘的不同特点选择
对于面积较大,水质肥沃,天然饵料丰富的池塘,可选择以鲢、鳙鱼为主的放养模式;对于水质清瘦,且绿藻和桡足类水生生物较多、水草比较丰富的池塘,可选择以草鱼为主的放养模式;对池水较深的池塘,可选择以青、草、鲤鱼种为主的放养模式。
2.根据鱼类的不同习性选择
在同一池塘内将上层鱼、中下层鱼和底层鱼,按照一定的比例合理组合在一起混养,就能充分利用养殖池水的立体空间,提高池塘养鱼生产力,其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远远超出“单打独斗型”的养殖鱼塘。一般上层鱼放养比例为40%~50%,中下层鱼为30%~35%,底层鱼为25%~30%。如鲢、鳙鱼种(上层鱼)的放养比例分别为30%和10%,草、鳊鱼种(中下层鱼)为30%,青、鲫、鲤鱼种(底层鱼)为30%。
3.根据鱼类的不同食性选择
根据鱼类的不同食性选择放养模式,是指在确定主养鱼的前提下,合理放养部分在食性上与主养鱼无冲突的品种,以达到充分利用各种饵料资源,达到资源共享,物尽其用,各取所需,共生互利和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养殖成本,增加养殖产量,提高养殖效益的最佳养殖效果。如在以草鱼种为主的放养模式中,草鱼种的放养比例占50%,鳊鱼种占15%,鲫鱼种占10%,鲢、鳙鱼种占25%。草鱼摄食量较大,排泄物较多,可促进池内浮游生物的繁殖生长。鲢、鳙鱼摄食池中浮游生物(鲢鱼摄食浮游植物,鳙鱼摄食浮游动物),可降低池水肥度,改善水质条件,有利于草鱼生长。鳊鱼摄食草鱼留下的草屑,还可摄食池中藻类。鲫鱼具有翻动池底,在池底寻食碎屑、残饵的特性,可减少病菌在池底的繁衍,从而降低发病率。
二、技术管理
1.调节水质
养殖过程中应不断采取措施调节水质,为鱼类营造优良的生活、生长环境。调节水质的主要措施有:
(1)调节透明度
若透明度过高,全池泼洒富藻素,用量为500~2000克∕亩•米,10~15天1次;若透明度过低,全池泼洒二氧化氯,用量为100~200克∕亩•米,也可采取加注新水措施。
(2)调节PH值
pH值低于7.5时泼洒生石灰,用量为10千克∕亩•米;高于8.5时泼洒降碱灵,用量为150~200克/亩•米,将pH值稳定在7.5~8.5之间。
(3)调节溶氧
溶氧低补充新鲜水或抛洒粒粒氧,用量为150~250克∕亩•米,加开增氧机的次数和时间,保持池水溶氧在5毫克∕升以上。
(4)调节水质和底质
每10~15天泼洒1次调水净底威,用量为50~75克/亩•米,改良水质,改善底质,保持池水的“肥、活、嫩、爽、稳”,修复和改善底部生态环境。
2.饵料投喂
采用投饲机投喂蛋白含量为30%左右的配合饲料,将饲料投放到固定的食场内,让池鱼到食场内集中“就餐”。一般日投喂2次,上、下午各投喂1次,以下午投喂为主,占日投饲量的60%~70%。日投饲量为2%~4%,一般以投喂后半小时吃完为宜。对主养鲢、鳙鱼的池塘还应定期追施氨基酸肥水素,用量为1.0~1.5千克∕亩•米,以补充浮游生物营养,加快繁殖速度,增加密度;对主养草、鳊鱼的池塘应适当投喂新鲜草料,以黑麦草、杂交狼尾草、苏丹草为佳;对主养青、鲤鱼的池塘应适当投喂鲜活螺、蚬等动物性饵料。
3.鱼病防治
鱼病防治应将“防病为主,治病为辅,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方针贯穿于养殖全过程。主要防治措施有:
(1)彻底清塘
用生石灰和茶籽饼混合带水清塘,用量分别为50千克∕亩•米和25千克∕亩•米,以杀灭病菌、寄生虫等敌害生物。
(2)鱼种消毒
鱼种放养前用3%~5%的食盐水或20g/m3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0分钟左右,以杀灭体表致病菌和寄生虫。
(3)食场消毒
用100~120克的二氯异氰尿酸钠(含氯60%)水溶液消毒食场,每10天1次,以阴止细菌的大量滋生。
(4)水体消毒
用生石灰和漂白粉交替进行消毒水体,用量分别为10千克∕亩•米和1千克∕亩•米,每10~15天1次,以防止细菌病的发生。
(5)投喂药饵
按每100千克饲料添加25~30克的大蒜素(三硫二丙烯含量为60%)配制药饵,每月投喂1次,每次连喂3~5天,改善小肠道小生态环境,以提高自身免疫力,预防肠炎病的发生。
(6)杀虫
5~6月份,泼洒1次高效灭虫灵(主要成份:敌百虫、磷酸脂等;规格:30%),用量为0.5~1.0千克∕亩•米,以防止寄生虫病的发生。(作者:周福元 唐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