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贯彻十九大精神用心养好碗里的这条“鱼”
所属栏目: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2017-12-25 浏览次数:1838次

在福建人的眼里,一桌上好的饭菜,总少不了几道海鲜。逢年过节或宴请宾朋,海鲜是必备的“硬菜”。海参、鲍鱼、青蟹、石斑鱼、对虾、大黄鱼等琳琅满目,经过一番煎炸烹煮,让人既饱眼福又饱口福。就连早餐配稀饭的虾皮,搁在嘴里,也是有滋有味。

近年来,在福建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政策推动下,全省渔业克服自然灾害频发、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等不利因素,稳中求进,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2016年全省实现渔业经济总产值2734亿元,比2013年增长了24.4%,居全国第三位;水产品总产量767.98万吨,稳居全国第三位;水产品人均占有量198.24千克,稳居全国二位;水产品出口创汇58.98亿美元,连续四年保持全国第一,居全省农产品出口首位;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851元,渔业成为沿海渔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也为老百姓的生活增添了不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荣誉感。

提质增效,增加群众获得感

近年来,福建省大力发展特色主导品种养殖,积极打造“福建十大渔业品牌”,推动形成优势品种产业带,大黄鱼、鲍鱼、海带、紫菜、牡蛎等特色养殖品种产量居全国首位,鳗鲡、石斑鱼、海参产量居全国前列。积极培育千亿水产产业集群,2016年大黄鱼、石斑鱼、鳗鲡、对虾、牡蛎、鲍鱼、海带、紫菜、海参、河鲀十大特色品种全产业链产值达867亿元,其中鲍鱼、鳗鲡、紫菜、南美白对虾全产业链产值均突破百亿元。初步形成闽南、闽中、闽东三大水产加工产业集群,连江、福清、东山等一批国家级水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发展迅速。目前全省拥有省级以上水产龙头企业116家,产值亿元以上企业100多家,2016年全省完成水产品加工产值837亿元,比2013年增长37.4%,大大丰富了老百姓的“菜篮子”。

转型升级,提升群众幸福感

近年来,福建省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发展冷链物流和水产品电子商务,推进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福建鱼多多水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建设,鲍鱼、南美白对虾、海带、鳗鲡等水产品上网销售规模不断扩大,较好地满足人民的消费需求。同时,积极推动渔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全省共创建“水乡渔村”150家,示范性休闲渔业会展和有影响力的休闲渔业赛事2个,为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添靓丽色彩。我省被列为全国渔港经济区建设唯一试点省份,在全国率先提出渔港经济区建设模式,启动建设霞浦三沙、连江黄岐等8个渔港经济区,有力推动渔港群、城镇群、产业群三群联动发展,为提升群众幸福感增添了强大动力。

千方百计,保障群众安全感

近年来,福建省实施水产品质量安全“1213”行动计划,落实“四个最严”要求,持续推进“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全省省部级水产品产地质量安全监督抽检合格率连续十年保持97%以上,有效保障了“舌尖上的安全”。持续开展“百姓富、生态美”海洋生态·渔业资源保护十大行动,实施伏季休渔和闽江流域禁渔制度,“6.6八闽放鱼日”实现常态化,2013年以来全省累计投放各类水生生物物种100多亿尾(粒),成功应对各类赤潮29起,有效保护渔业资源安全。扎实推进海洋防灾减灾“百千万”工程,渔船就近避风率达70%以上;在台湾海峡及福建近海构建了国内最先进的区域性海洋环境实时立体监测网;全省8333艘大中型海洋渔船均配备安装北斗海事卫星一体化船载终端,2013年以来成功应对台风44起,实现了海上“不死人、少损失”目标。发展渔业互助保险,2013年以来,全省受理渔业互保理赔案件4049起,赔付金额22816万元,为维护渔区稳定促进渔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交流合作,增强群众荣誉感

近年来,福建省不断完善境远洋渔业产业链,2013年以来全省新增外派远洋渔船305艘,外派远洋渔船达540艘,建立9个外远洋渔业基地,远洋渔业综合实力居全国第一,也促进了当地渔业经济发展。推动企业“走出去”,出口生态节能型网箱设施2000多口、工厂化健康养殖设备1万多平方米,产品主要销往智利、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海丝”沿线国家。连续举办九届中国(福州)国际渔业博览会,每年吸引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渔业企业和团体参与,2009年以来签约重点项目达301项,金额超过930亿元,已成为全国第二、全球第三大的专业展会。今年,我省还利用中国-小岛屿国家海洋部长圆桌会议契机举办专场宣介会,签约一批渔业产业园建设、特色海洋牧场、渔业养殖设备项目;利用世界妈祖文化论坛等,增进对外交流合作。

总之,我们坚信,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之际,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福建省渔业现代化发展,让碗里的这条“鱼”颜值更高、气质更佳、活力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