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2017年10月份全国水产养殖病害预测预报
所属栏目: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2017-09-26 浏览次数:2113次

今年10月,有我国农历的寒露和霜降两个节气,预示着全国天气已经转凉,全国平均温度为10~20℃,降水量也显著减少,全国平均降水量只有49mm。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水产养殖进入后期管理阶段,养殖的鱼类进入越冬前的最后生长期,由于池塘载鱼量较大,残饵及代谢物沉积较多,易厌氧发酵产生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同时昼夜温差逐渐增加,上下水层对流加大,易使水质恶化。

这一时期,全国大部分地区水产养殖发生的病害仍以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为主,各地在生产中应注意调控水质,加强饲养管理,做好病害防治工作。

一、病情预测

(一)鱼类疾病

1、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IHN):是由一种毒力很强的弹状病毒引起鱼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侵害虹鳟。虹鳟染病后,其死亡率因其品系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从50~100%。水温对虹鳟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的发病及死亡率影响很大,水温10℃时,死亡率最高;水温低于10℃时,病情不严重;水温高于10℃时病情较急,但死亡率不高;水温超过15℃后,一般不会发病。

2、细菌性肠炎病:由肠型嗜水气单胞菌及肠鼠气单胞菌等感染引起暴发疾病。在水质恶化,溶氧低,饲料变质或腐败,摄取含细菌的不洁食物,吃食不匀等都可引起鱼体抵抗力下降,继发细菌感染,是一种在全国各地养殖鱼类的常见多发病。

3、烂鳃病:是一种传染迅速,病程长,比较常见的鱼病,一经发病便难控制其蔓延。烂鳃病主要有寄生虫性烂鳃病和细菌性烂鳃病。水温15℃以上开始发病,20℃以上开始流行,常和传染性肠炎、出血病和赤皮病并发,水温越高,致死时间越短。各草鱼、青鱼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4、赤皮病:赤皮病又称出血性腐败病,是草、青鱼的主要疾病之一。此病多发生于2-3龄大鱼,当年鱼也可发生,常与肠炎病、烂鳃病同时发生,形成并发症。该病主要危害草鱼、青鱼、鲤鱼、团头鲂等多种淡水鱼类,在我国各养鱼地区,一年四季都有流行,当水温25-30C时为发病高峰期。

5、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可感染除草鱼、青鱼外的大部分鲤科鱼类,具有病程较急、死亡率高等特点,特别是水温持续在28℃以上、高温季节后水温仍保持在25℃以上时发病率高。该病可通过病鱼、病菌污染饵料、用具以及水源等途径传播,鸟类捕食病鱼也可造成疾病在不同养殖池间传播,全国各淡水养鱼地区均需重点防控。

6、锚头鳋病:又称“针虫病”、“蓑衣虫病”。主要发生在鱼种和成鱼阶段,引起鱼种死亡和影响亲鱼性腺发育。该病对鲢、鳙鱼种危害较大,在发病高峰季节,鱼种能在短期内出现暴发性感染,造成鱼种大批死亡。

7、车轮虫病:车轮虫主要侵害鱼的皮肤和鳃、鳍条,对养殖的鱼苗、鱼种危害较大,鱼苗可出现“白头白嘴”或“跑马”(环游不止)症状。适宜发病水温20-28℃。全国各养鱼区都可能发生车轮虫病,特别是在越冬密集的鱼池,车轮虫病更易发生。

(二)虾类疾病

10月份,虾类疾病主要有桃拉综合征和白斑综合征。桃拉综合征主要发生在对虾的蜕皮期,病虾不吃食或少量吃食,发病对虾尾扇发红,甲壳下皮肤出现点状坏死。通常在气温剧变12天,特别是水温升至28℃以后易发病;白斑综合征主要危害对象为凡纳滨对虾、中国对虾、日本对虾等,沿海对虾主养区需重点防控。

(三)蟹类疾病

河蟹腹水病是由嗜水气单胞菌、拟态弧菌和副溶血弧菌等感染引起的一种危害较大的河蟹疾病。河蟹腹水病在全国各养蟹地区均有发生,1龄幼蟹至成蟹均受害,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发病严重的池塘甚至绝产。在池塘未种植水草或水草较少,水质恶化,不投喂颗粒饲料,河蟹腹水病发病尤为严重。

(四)鳖类疾病

1、鳖溃烂病:由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苗引起发病。病鳖体表各处溃烂,并可烂及骨骼。全国养鳖地区均可发生,稚鳖至亲鳖均受害,常引起稚鳖、幼鳖大批死亡。成鳖、亲鳖患病后,往往病程较长。当环境改善、经治疗后,溃烂处可形成痂而痊愈。

2、鳖红脖子病:该病主要危害亲鳖及成鳖,死亡率可达20%30%。水温是导致鳖红脖子病的重要因素,主要在夏、秋两季流行。水温度18℃以上时,易导致该病流行。

二、防控措施

十月渔事歌:“寒露霜降天气凉,加喂精料促膘长。新鲜菜草酌情喂,鱼塘施肥可少量。鱼种并池保越冬,抬网注意防鱼伤。此时黑麦要种上,能为草鱼备春粮。霜降来临温度降,罗非鱼类要捕光。温泉温室来越冬,明年鱼种有保障。”

金秋十月是水产养殖育肥与收获的重要季节,10月份水产养殖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

(一)饲料投喂:要实行“定时、定位、定质、定量”“四定”投饵原则。投饵量要根据天气、水质和鱼摄食情况灵活掌握。饵料要营养全面,适口性好,新鲜不变质,保证鱼吃饱吃好而又不浪费,以免污染水质,同时还要根据不同鱼类的食性及营养需求合理投喂饵料。秋季气温虽逐渐转凉,而水温仍适宜鱼类的生长,这时期鱼体的增重更为明显,仍需做好投饲工作。10月中旬以后,水温降低,鱼的摄食量逐渐减退,可逐步减少投喂量,维持鱼不掉膘,保持正常的代谢需要。

(二)水质调节:一要调控水质,使溶氧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pH7.58.5,透明度保持在3040厘米,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指标控制在适宜范围内。二要及时注换新水。通常养鱼池塘经过几个月的养殖,水体受残饵、排泄物的积累影响,肥度较大,水质较差,因而须勤换新鲜水。 

(三)疾病防治:10月份不同的水产养殖品种易发生疾病主要有:草鱼易发生出血病、烂鳃病、肠炎病、赤皮病、水霉病、车轮虫病、指环虫病、锚头鳋病、中华鳋病;鲤易发生烂鳃病、肠炎病、赤皮病、指环虫病、三代虫病;鲢、鳙易发生烂鳃病、疥疮病、白皮病、细菌性败血症、打印病、指环虫病、锚头鳋病、中华鳋病;鲫易发生烂鳃病、赤皮病、细菌性败血症;鲂易发生烂鳃病、肠炎病、细菌性败血症、孢子虫病;斑点叉尾鮰鱼易发生小瓜虫病和肠道败血症;黄鳝易发生出血病;大黄鱼易发生刺激性隐核虫病;虹鳟易发生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等。

(四)管理措施:10月份水温变化加剧,水质变化加大,对养殖动物易造成应激反应,应保持较深的养殖水位,定期使用消毒剂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用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要适时开动增氧机,及时清除残饵,改善养殖水体水质,预防各种病害的发生。10月是养殖动物越冬前的最后生长期,单位水体存塘量较大,水质易变坏,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加强巡塘,并及时换水、增氧,防止养殖动物因缺氧造成的浮头和泛塘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