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辽宁省水产养殖面积115.4万公顷,预计产量达404万吨,预计产值实现582亿元。其中淡水养殖面积21.9万公顷,预计产量98.2万吨,比上年增长4.83%;预计产值155亿元,比上年增长6.1%。海水养殖面积93.5万公顷,预计产量305.8万吨,比上年增长3.95%;预计产值427亿元,比上年增长6%。一是价格相对平稳。全省淡水养殖品种出塘量明显增加,鲤鱼、鲫鱼、鲢鱼等主要大宗品种价格持续走低。值得一提的是,南方地区受前期干旱和后期洪涝灾害影响,造成河蟹产量大幅下降,市场对我省河蟹需求增加,价格较上年大幅上涨。海水虾蟹贝类产量较高,价格适宜;海参上半年高开低走,下半年价格明显回升;鲍鱼供大于求局面发生改变,价格很好;虾夷扇贝产品价格变化幅度不大,保持平稳上升趋势;大菱鲆仍未走出低谷,亏损面较大。二是加快调整结构。2016年,水产养殖处于结构转型期,养殖品种不断优化,大力发展南美白对虾、河蟹、泥鳅、鲆鲽鱼等名特优新水产品,水产品供给充裕。三是转变养殖方式。大力推广生态健康养殖和稻渔综合种养模式,通过稻渔(蟹、鳅)综合种养、海水池塘立体混养(鱼、虾、贝、藻)、工厂化海水养殖等模式,水产养殖进一步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健康养殖方式转变。
一是全面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辽宁省渔业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省海洋与渔业厅制定出台了《辽宁省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行动计划》,以增养殖业为主攻方向,以18个优势特色种类为重点,按产业化发展要求,一个品种一个发展路径,培育一批苗种繁育基地和龙头企业,推广一系列实用健康养殖技术,制定一套扶持措施,将每一个优势特色种类都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市场竞争力的优势特色渔业产业,全面提升渔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二是大力发展水产健康养殖。创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9家,建设渔业标准化健康养殖项目28个,认定省级水产原良种场7家,引进、更新和改良水产优势品种20个,创建省级现代渔业园区2家,双壳贝类出口实现欧盟复关。以盘锦地区为主,示范推广稻渔综合种养,稻田养蟹面积达到45万亩,稻田养殖泥鳅面积达到8万亩,实行一水三养(水稻、河蟹、泥鳅),一地四收(水稻、河蟹、泥鳅、大豆)。探索发展深水抗风浪养殖网箱320余只,探索出一条采用工业理念推动渔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子。
三是积极推进海洋牧场建设。持续扩大海水增殖放流规模,放流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日本对虾、褐牙鲆等主要经济物种58.1亿尾(只),比上年增长12%,增殖放流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辽东湾中国对虾回捕率为1.77%,总产量达995吨,实现产值13930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12.36;辽东湾三疣梭子蟹回捕率为10.87%,总产量达1277吨,实现产值9961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14.1。增殖群体成活率、回捕率以及渔情、市场均好于往年,是近年来产量、产值最高的年份。以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创建为抓手,推进区域性渔业资源养护和综合开发。完成锦州海域第四期人工鱼礁建设项目,投放M型礁体14500空立方米,形成礁区面积2000亩。继丹东东港、盘锦盘山以及大连獐子岛、海洋岛海域经农业部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之后,锦州以及大连财神岛、蚂蚁岛、大长山岛、小长山岛海域获批为第二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四是狠抓水产品质量安全。制发并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实施意见》,依法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建立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注重结果运用,实施交叉检查、重点整治、结果通报、严厉查处。全年完成各级各类监测4022批次,同比增长15%。水产品产地监督抽查合格率99.3%,水产苗种监督抽查合格率98.9%,全省未发生重大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2017年,根据辽宁省委、省政府的总体工作部署和要求,全省渔业发展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以绿色发展、提质增效、渔民增收为目标,以“十三五”海洋与渔业各项规划目标为引领,深入实施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升质量效益。
综合考虑经济形势、市场需求等因素,预测2017年,一是淡水鱼生产不容乐观。受个别城市超市活鱼下架负面媒体影响,导致流通消费链条受阻,加上饲料、苗种以及人工等多因素影响,成鱼价格可能持续走低,淡水鱼将出现压塘现象。为此,进一步调整放养结构,大力倡导生态健康养殖方式,提高淡水鱼品质。二是海水养殖生产依旧平稳。从目前情况看,海水养殖品种结构相对优化,市场调控机制显现,产业调整重新洗牌基本完成,海参、鲍鱼等高端水产品市场看好,价格逐步回归理性。生产成本仍然是海水养殖业的主要压力,养殖企业普遍压缩生产成本,一定程度上将影响产量增加。随着渔业物联网的发展应用,进一步拓宽水产品销售渠道,市场需求旺盛,养殖利润将稳中有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