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远洋渔业关系到我国对海洋资源的话语权,是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十二五”以来,我国远洋渔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远洋渔业作业海域已扩展到40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属经济区,以及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公海和南极海域。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我国远洋渔业发展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去年,全国作业远洋渔船数量达到2500艘,总功率220万千瓦,总产量205万吨,总产值190亿元,船队总体规模和远洋渔业产量均居世界前列。
多重因素促进我国远洋渔业发展
为缓解近海渔业资源捕捞的紧张压力,满足大众对捕捞水产品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构建以船舶建造、水产品加工、渔港贸易等多位一体的新型现代化渔业经济体系,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下,我国开始发展远洋捕捞渔业,积极开发国际渔业资源。
一是加强国家政策扶持。对在国外海域捕获并运回国内销售的自捕水产品,不征收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同时进一步降低政策支持门槛,远洋渔业企业只要经农业部批准,获得“农业部远洋渔业企业资格证书”,即可享受国家政策红利。二是加强专项资金补助。在建造船舶、燃油补贴、资金借贷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优惠政策,如青岛市就专门设立远洋渔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对新建或购买远洋渔船进行补贴,提高企业发展远洋渔业捕捞的积极性。三是加强进口通关服务。针对远洋捕捞航线特殊、捕捞作业时间长、船员卫生意识差、通关时效要求高等特点,检验检疫在通关放行、标签整改等方面区别对待,简化报检手续,做到即验即放;同时积极帮助渔船完成对外注册工作,使其满足国外相关机构的要求,确保货物加工后能够顺利出口,目前山东已完成备案渔船82艘,备案数量占全国1/3,年捕捞能力约40万吨。
远洋渔业发展存在三大制约因素
中国远洋渔业赢得良性发展的空间和机遇,与此同时,在快速发展的背后也潜伏着一些隐忧,成为制约远洋渔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远洋渔业发展空间日益受到限制。随着全球渔业需求增长和捕捞技术不断提升,海洋渔业资源越来越稀缺,特别是随着专属经济区和国际资源养护组织体制的建立,各渔业国海洋渔业规划也不同程度由“捕捞型”向“养护型”转变,纷纷通过设置日益严格的技术性贸易措施,限制甚至禁止本国海洋资源对外开放。如西非渔区的摩洛哥对捕鱼实行许可证制度,严格限制渔船数量,毛里塔尼亚要求实行船员当地化,每船中国籍船员不能超过4人。南太平洋各岛国制定了“地域性注册制度”,斐济规定渔业为限制类产业,成立渔业合资公司,斐济公民必须至少占30%股份。印尼2015年单方面废止与我国渔业协议,并扣留多艘渔船,致使福建、浙江250余艘渔船被迫返回,大量合资建设的渔业基础设施搁置,7000多渔工被迫回程,企业损失上千万元。阿根廷和乌拉圭等南美国家频繁调整渔业管理措施,影响我国远洋渔企的经营。同时,随着远洋渔船数量不断增加,在海洋渔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仅追求大捕捞量已不适应现代渔业发展趋势。
远洋渔业装备和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远洋渔船及配套加工船造价高昂,燃油及劳务成本高企,投资回收周期长,企业往往难以从银行获得资金,保险公司为规避风险也不愿为其承保。由于资金投入不足,我国远洋渔业装备呈现严重老化和技术落后等特点。目前,国际上远洋渔业装备发展趋势主要是大型化、信息化和节能化,大型渔船尺寸达百米,吨位上万,并配备各种先进探测及渔获处理系统,目前我国远洋作业渔船90%以上为24~60米的中型渔船,与欧美日等远洋渔业较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以全国规模最大福建远洋渔船为例,平均渔船吨位仅384吨,最大的远洋渔船1408吨,辅助船也仅2946吨。与此同时,在渔业科技方面仍显薄弱,捕捞效率和渔获物的选择性差距明显。以南极磷虾为例,据统计,其资源蕴藏量达10亿多吨,合理的年度可捕获量为近亿吨。日本、韩国、挪威、美国等国年产量约15万吨,而我国年产量仅约1万吨,总体产量仍较低。
远洋渔业配套产业建设和管理有待提高。我国远洋渔企的供给保障系统、渔获加工系统和渔获营销系统不健全,不但作业过程中的货物运输、油料补给、渔船维修等业务多依赖于国外公司,而且产业链往往只能局限在捕捞环节,海产品二次加工比例不到20%,精加工比例更低。以福建泉州口岸为例,远洋渔业产量从2014年的1964吨,跃升至2015年的2.97万吨。但仅有1个3000吨级的远洋渔业专用码头,而且码头没有配套冷库,只能借助附近4家出口水产品企业冷库进行冷藏。我国远洋渔业公司经营加工方式较粗放,70%的远洋渔业企业没有加工和产品出口能力,多数产品到港即以整箱形式出售给批发商,对市场开发、销售、品牌打造等领域鲜有涉及。远洋渔业作业工作强度大、条件苦、路程远,造成远洋渔企招工困难,同时,我国从事远洋渔业的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熟练程度也不高,高级专业人才匮乏。检验检疫部门在工作中发现,远洋渔船普遍存在生活空间狭小,除鼠、防蝇设施不全,生活垃圾无法及时清理等问题。山东、厦门等口岸入境远洋渔船蜚蠊截获率超过90%;福州口岸入境渔民2014年检出患艾滋病、梅毒等传染病的人数约占检出总人数的20%。
远洋渔业发展建议
一是加强与相关国家的沟通协作。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合作协议,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渔业中心基地。二是适当限制远洋渔业捕捞船数量。逐步淘汰设备差、效益低、屡次违法作业的渔业,促进远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三是加快培育壮大现代化的远洋渔业企业。健全远洋渔业产业体系,促进远洋捕捞、加工、物流业的相互融合和一体化发展,构建远洋渔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培育和打造远洋渔业的知名品牌。(作者:孟昭宇 杨卫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