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继续组织浙江省11个市、71个县(市、区)展开水产养殖病害监测工作,共设立监测点384个,对21个水产养殖品种进行了病害监测。监测品种测报面积:池塘/围塘27652亩,滩涂734亩,海水网箱441186m3,淡水网箱3000m2,流水养殖110000m2,温室43697m2。现将第一季度水产养殖病害情况分析如下:
一、病害发生特点
1、病害数量较去年有所增加
21个监测的品种中,乌鳢、大黄鱼、草鱼、鲤鱼、鲢鱼、鲫鱼、三疣梭子蟹、鳖等8个品种发病,共监测到各类病害17种,其中病毒性疾病1种、细菌性疾病6种,真菌性疾病2种,寄生虫性疾病1种,其他病害6种,病因不明1种。与去年同期相比,发病品种减少1种,病害种类总数增加6种。本季度监测到的乌鳢、三疣梭子蟹冻死,鲤鱼、鲫鱼出血性败血症,草鱼出血病,鲤鱼鳃霉病、鸟害,温室甲鱼的白点病、穿孔病,为去年同期未监测到的疾病;而去年同期监测到的七星鲈鱼复殖吸虫病、大黄鱼假单胞菌病、鲫鱼竖鳞病、对虾白斑综合症今年未监测到。
2、发病程度有所增加,经济损失较为严重
2016年一季度月平均发病率为4.12 %,比2015年同期的1.51 %大幅增加(主要是因为1月份),月平均死亡率0.04 %,比2015年同期的0.51 %有所减少(主要是2015年1月份某大棚养殖南美白对虾苗种因检测出白斑病毒后实行了排塘,致使平均死亡率提高)。2016年一季度监测点因病害造成经济损失1693.87万元,为2015年同期的13.82倍,主要是因为1月份强冷空气影响,舟山监测点上三疣梭子蟹大量冻死,经济损失1626.2万元,占总体经济损失的96%。
3、部分病害发生较为集中
一季度淡水鱼类水霉病较为常见,在池塘养殖鲢鱼、鲤鱼、鲫鱼等品种中都有发生;大黄鱼主要监测到擦伤和水霉病2种病害,其中水霉病1~3月均有发生,月平均发病率为16.81%;乌鳢、三疣梭子蟹受寒潮影响均出现冻死,其中三疣梭子蟹1月份因冻死发病率80.46%,死亡率1.24%。
4、细菌性疾病发病提前
因2016年春节期间及3月份天气提前回暖,部分往年二季度发生的细菌性疾病今年已陆续发生,如鲤鱼鲫鱼的出血性败血症、鲫鱼的烂鳃病等。
二、第二季度发病情况预测
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第二季度养殖对象进入生长期,其摄食活动增加,残饵增多,容易滋生细菌;同时,病原体繁殖加快,水产养殖病害也会相应地增加;且6月份我省各地又恰逢梅雨季节,阴雨天气较多,可造成缺氧、盐度突变等水质变化,容易引发各类病害。
根据历年浙江省水产养殖病害测报结果,第二季度淡水鱼类可能发生的主要疾病有赤皮病、烂鳃病、肠炎病、寄生虫病等;海水鱼类可能发生虹彩病毒病、内脏白点病、弧菌病等,同时要留意近年来新发的白鳃病;南美白对虾需警惕早期死亡综合症、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和各种病毒性疾病;蟹类可能发生固着类纤毛虫病;温室鳖仍将以溃疡病、穿孔病、腐皮病等细菌性疾病为主,在移养至外塘过程中要注意操作,避免损伤、应激引发的病害。
三、养殖注意要点
在养殖过程中要采取健康养殖技术,认真做好养殖过程的管理工作,尤其要注意天气变化,在特殊、恶劣天气期间,要提前做好防范措施,预防病害发生。已发生病害的养殖对象必须科学诊断,规范、对症下药;不同品种的病害防控措施如下:
淡水鱼类:定期做好水体、食台和工具等的消毒工作,抑制病原滋生;日常管理中要掌握好投饲量,注意饲料的贮藏,保持饲料的鲜度,杜绝投喂霉变的饲料。开展鱼苗人工繁殖前,要做好孵化设施、设备的消毒工作,防止孵化过程中鱼卵、鱼苗水霉病的发生。鱼池用生石灰清塘消毒,并除去过多淤泥;鱼种放养时,用2 %~3 %食盐溶液浸浴10 min ~15 min。细菌性疾病发生后,可用生石灰或国标渔用含氯、含碘消毒剂消毒,结合氟苯尼考、甲砜霉素等国标渔用抗生素药物内服治疗。
海水鱼类:做好池塘/网箱消毒工作,饲料中适当添加多维,增加免疫力。出现内脏白点病可拌料服用强力霉素等抗菌药物治疗;虹彩病毒重于预防,及时巡塘,一旦发现,须做好扑杀和隔离工作。
虾类:放苗前对池塘进行整修,做好彻底清塘消毒工作,于放苗前半个月至一星期培育浮游生物,调好水质,并于放苗前一天施用复合微生物制剂,以提高苗种成活率。坚持从良种场或规范和声誉好的苗种繁育场引进苗种,确保投放无病无伤、体质健壮的苗种。因地制宜、科学放苗、合理控制放苗密度。养殖期间保持良好水质,使用无污染和不带病毒的水源,经常进行水质监测,合理使用水质净化消毒剂和底质改良剂。在对虾饲料中定期添加免疫增强剂和维生素C,增强虾苗免疫力和抗病毒力。加强巡塘,多观察,发现池水变色要及时调控,遇到流行病时暂时封闭不换水。
鳖:温室鳖注意控温,加强日常消毒工作,注意水质调控;起捕分池过程中要小心操作,避免应激、损伤而导致发病;池塘鳖在经过冬眠期消耗后,体质较差,开春后易感染疾病,外塘开食后添加复合维生素、微生物制剂等,增加抵抗力。要密切观察其行动和摄食状况,及时做好病害的预防和治疗工作,防止大面积病害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