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第十届世界华人鱼虾营养学术研讨会(以下简称“世华会”)在武汉隆重拉开帷幕,并将持续至10月25日结束。中国海洋大学麦康森院士受邀做了首个特邀报告,其罕见地在公开场合以新闻事件为主题发表讲话。
中国海洋大学麦康森院士
据了解,今年1月份在国外刊物上有反对水产养殖的文章,尤其批评了中国的水产养殖业,认为必然会造成世界自然渔业的枯竭。文章建议水产养殖应该停止,转而发展海洋捕捞,或回归粗养模式。文章的发表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对中国水产养殖业的担忧,并引发媒体一系列的负面评论。令人意外的是,文章的第一作者是中国人。
尽管认可思想的多样性及言论自由,但麦康森还是认为有必要为中国的水产养殖正名。“中国的水产养殖为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做出了巨大贡献,而非在破坏自然渔业资源。”麦康森表示。
在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度越高的动物由于其易得性被人类驯养的时间越短,但人类获取食物的途径大多经历了狩猎/捕捞到养殖的过程,比如牛羊等。鱼最终也会如此,有研究表明,上世纪70年代人类摄食的水产品大约6%来自养殖,但这一数据到2006年已超过50%,预估到2030年几乎所有的水产品都会来自养殖。麦康森批评称,作者没有意识到全球人口的增长,以及生活水平提高对健康蛋白的需求,“有些人吃饱了,没有想到肚子饿的人。”
根据FAO的数据,中国水产养殖产量目前已占据全球水产养殖产量的70%左右,中国水产养殖业的高速发展,背后的动力来自国家政策的指引。麦康森表示,中国在上世纪50年代末就提出“养捕共举”的发展策略,把养殖提到了战略层面。随后的80年代,更提出要以养殖为主,捕捞实现零增长。这些高瞻远瞩的决策,主推了中国水产养殖在全球渔业中的地位。
FAO在2014年的渔业报告中,相关数据显示,全球18个主要捕捞国家中,中国的人均捕捞量仅9.2kg,居于倒数第二位,远远低于排在首位的冰岛逾4.6吨的人均捕捞量。而且,全球的人均捕捞量为11.3kg,以及18个主要捕捞国家的人均捕捞量为15kg。这些数据也表明,中国在海洋捕捞上持“克制”的态度。
那么在中国4600万吨的养殖水产品中,肉食性、草(藻)食性和滤食性水产品的养殖产量分别占比为8%、42%和50%,每年大概消耗鱼粉88万吨(中国每年用160万吨鱼粉,约55%用于水产养殖),相当于消耗了391万吨的自然渔业资源。再加上约300万吨的冰鲜鱼作为饵料直接用于水产养殖,总共691万吨的渔业资源被中国水产养殖所消耗,但生产出了4600万吨水产品。
“如果扣去藻类和贝类,我们大概是用1斤的渔业资源,就产出4.1斤的水产品;如果再把不用饲料的鱼去掉,相当于1斤渔业资源产出3.2斤水产品。”麦康森表示由于中国在使用鱼粉的效率上得到提高(价格的驱动),以及水产品加工副产物也用作饲料原料,因而对自然渔业资源的依赖在不断弱化。
如中国每年进口鱼粉约100万吨,但产出了全球约61.7%的水产品;而欧洲约进口70万吨的鱼粉,仅贡献了4.3%的产量;日本进口40万吨鱼粉,产出1.0%的水产品;越南进口10万吨鱼粉,生产出4.6%的水产品。对比而言,麦康森认为不能指责说中国浪费了海洋自然渔业资源。而且,中国水产养殖结构中以草(藻)食性和滤食性品类为主,能固定大量的碳、氮、磷,从而保护环境。相关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的水产养殖大概固定了130万吨的碳、18万吨的氮和9000吨的磷。
整体而言,麦康森表示不论是海洋捕捞还是人工养殖,全球渔业资源的“中国威胁论”都不存在。试想,如果没有水产养殖,由此产生的4600万吨缺口,该通过什么途径来填补?
中国鳗鱼网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