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2012年PICES召开东亚日本鳗补充量工作研讨会概要
所属栏目: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2012-12-06 浏览次数:2844次

北太平洋海洋科学组织(The North Pacific Marine Science Organization;PICES)是北太平洋地区政府间重要的海洋科学组织,成立于1992年3月24日,6个成员国为:加拿大、大陆、日本、美国、俄罗斯及韩国。该组织主要目的包括:促进与协调有关北太平洋北部及相邻海域的科学研究,发展有关海洋环境、全球天气与气候变化、生物资源与生态系统及人类活动影响等。该组织年度活动频繁,主要为一年一度的年会,近年来年会参与人数约在400-500人,约30个国际组织参与。

本次北太平洋海洋科学组织年会渔业科学委员会─东亚日本鳗补充量工作研讨会(PICES FIS workshop;W8)于2012年10月20日,假日本广岛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计有来自我国、日本、韩国及大陆研究学者近20人参与。会议召开目的系因日本鳗养殖产业所需鳗苗来自天然捕捞,近年来鳗苗(玻璃鳗期)捕捞量均偏低,爰拟探讨东亚地区日本鳗鳗苗年度补充量变动因素与机制,以维持日本鳗的产量,并讨论国际间共同合作模式,以及维护鳗苗资源量有效方法。

会议由日本水产综合研究所研究推进部研究主干岸田达(Tatsu Kishida)博士担任主持人,首先说明召开研讨会目的,随后依议程进行主题报告。各节报告内容摘要如下:

一、日本鳗发展回顾

报告人:日本水产综合研究所Kazuo Uchida

日本鳗广泛分布于东北亚地区,是商业捕捞和养殖的重要物种。但各国对于玻璃鳗期及黄鳗期的渔业管理却各自为政。过去20年来,日本对玻璃鳗期的日本鳗捕获量已下降到很低的水平。

为了规划日本鳗的管理方案,本报告回顾已研究了解的日本鳗生活史概况。日本鳗于新月时期在邻近马里亚纳群岛西方的北赤道洋流与亚热带洋流交汇的海洋盐度锋附近产卵。柳叶期仔鳗在北赤道洋流与亚热带洋流交汇的海洋及黑潮中成长至60公厘后变态成为玻璃鳗期。之后玻璃鳗向岸洄游至东北亚地区的沿岸,进入河川、半淡咸水的河口及沿海等水域,成为黄鳗期,5-10年内成长为40-100公分的银鳗,最后再回归至原本的产卵场产卵。最近在前述产卵海域内捕获的13尾成熟种鳗,其中有7尾黄鳗期的阶段为淡水或半淡咸水型,其余6尾为海水型。而在上述7尾淡水或半淡咸水型的个体中,可辨识出其中的3尾是成长于日本水域。

以上研究结果建议,上述的东北亚水域,对鳗苗资源的养护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须国际通力合作,方能估算沿近海及河川内鳗鱼的丰度。

二、产卵区内成熟淡水鳗探索及其海洋洄游评论

报告人:日本水产综合研究所Seinen Chow, Toshihiro Yamamoto, Hiroaki Kurogi, Makoto Okazaki及Tomoo Watanabe

为了了解日本鳗的产卵生态,日本水产厅及水产综合研究所于2008年至2010年间,在马里亚纳西海沟南域进行海洋调查。第一次利用大型中层拖网的采捕,了解海洋中的成熟淡水鳗。这3年总计捕获13尾日本鳗(7雄6雌)及3尾鲈鳗(2雄1雌)。该拖网是在深度达2,000-3,000公尺海域中的300公尺浅层水域进行,显示日本鳗是浮游性而非栖息于海脊上。据卵巢组织诊断显示,日本鳗至少能在一个产卵季节内产卵2次。也曾尝试过用超音波追踪日本鳗的行踪。透过5尾在日本利根川河域(Tone river)所捕获的野生鳗昼夜垂直洄游(DVM)显示,鳗鱼会于清晨时分向下潜游,并于傍晚时分向上浮游。根据都普勒水下影像显示鳗鱼游动方向或速度均与周遭水域相同,证实这些鳗鱼都是以被动漂流方式移动。虽被动飘移建议洄游路径是受黑潮影响的向北路径,被动漂流仍无法挟带日本鳗至产卵海域。日本鳗应具备地球磁场或天文航海的辅助能力。

三、产卵场的海况及日本鳗柳叶期的输送区域

报告人:日本水产综合研究所Daisuke Ambe, Makoto Okazaki, Tomowo Watanabe ,Hiroaki Kurogi及Seinen Chow

为藉由搜集产卵场的海洋学调查资料,以了解日本成鳗的产卵生态,日本水产厅于2008-2010年间在马里亚纳群岛东南区域进行调查。成幼鳗主要捕获于100-300公尺深度的海域。据侧扫声纳追踪显示,成鳗白天在500-700公尺深的海域,及晚上上升到150-200公尺深的海域。

研究结果建议,位于北太平洋的次表层水域是影响日本鳗产卵生态的重要海洋条件。长期暖化及表层水域会影响该水域水体的垂直结构。此外,北太平洋热带水域的纬度位置每年会有几度的波动。由于产卵海域的纬度位置被视为仔鳗初期游动的重要因子,必须发掘日本鳗产卵场及海洋学条件的互动。另一方面,洄游过程也受北赤道洋流的中层流影响。中层流对仔鳗的影响,已被在玻璃鳗期仔苗逐年变化中被探讨。

四、日本的日本鳗的生态及年补充量

报告人:日本水产综合研究所Hiroaki Kurogi

2008-2010年间于马里亚纳海脊所捕获的成鳗及鱼卵对日本鳗产卵生态学研究的进展贡献重大。但对于产卵种鳗的地域来源、产卵种鳗的年度数量、成熟鳗与补充量之间的关系等基础数据仍尚未明了。

根据日本农林水产省统计(日本目前唯一可供参考的指标),鳗苗的商业捕获量由1960年代100-200公吨的高峰连续下降至1980年代的20公吨。近25年来,日本鳗苗的捕获量已降到在6-27公吨间波动。

上述统计资料虽能确切指出资源补充量,但并未排除对于社会经济层面的影响,如鳗鱼捕捞业者人口的下降及未合法捕获等申报资料等。另一方面,最近发现有可观的鳗鱼数量会在5-6月渔期以外的时间洄游至沿海。

为了了解日本鳗确切补充量,应整年在东亚各区域详加调查,方可进一步了解日本鳗的补充机制并建立未来国际化管理方案。

五、韩国的日本鳗的生态及年补充量

报告人:韩国国立Chungnam大学Tae Won Lee

韩国河口的玻璃期仔鳗主要于1-3月出没于济州岛、2-4月间出没于南部沿海以及3-5月出没于中西沿岸。然而,出没的季节性及高峰期显示鳗苗资源有年度上的变化。

玻璃期仔鳗在济州岛是以底拖网捕捞,在西南部沿海则是藉潮汐作用的定置网捕获。自2000年受低捕获率影响,少部分的玻璃期仔鳗渔业已至济州岛河口进行。

玻璃期仔鳗捕获量于1990年代为7公吨,自2000年后大幅下降,惟年度需求量上升至15公吨,故自1998年后鳗苗年度进口量约为每年6公吨。近3年来国内鳗苗捕获量已滑落至2公吨。爰目前正筹备中长程的研究及管理计划。

六、大陆的日本鳗的生态及年补充量

报告人:中国集美大学Ruizhang Guan

玻璃期仔鳗主要于每年11-4月期间抵达于大陆河口。主要捕获量集中于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及广东省等地。

近32年来,大陆鳗苗年度捕获量已由每年50公吨,下降至低于20公吨。对此,大陆官方已实施相关政策,限制仅有渔民得捕捞鳗苗,并仅限于特定期间内(2009年前:12月16日至翌年3月15日、2009年后1月16日至3月15日)为之。

造成鳗苗资源量下降的主因应为环境污染及成、幼鳗的过度捕捞。为确保鳗苗资源量的可持续补充及产业的永续发展,须采取以下措施:

强化环境保护及水污染控制; 

建立鳗苗科学上的禁渔期及总可捕获量; 

禁止捕获幼鳗及成鳗; 

合理进行其他鳗种的养殖; 

持续进行日本鳗的人工繁殖研究并在可行的情况下进行国际合作。 

七、台湾日本鳗补充量的时空变动

报告人:国立台湾海洋大学 曾万年

了解日本鳗的补充量动态是资源保育及鳗鱼养殖产业永续发展关键。长期(1967年至2008年)的鳗苗捕捞资料可了解气候对台湾鳗鱼年度补充量的影响。捕捞量与气候变迁已被发现有显著关联,此关联指出影响海洋生产力及涡流,以Quasi双年震荡、北太平洋Gyre震荡、太平洋十年震荡及西太平洋震荡等气候变化指标最显著。

1985-2009年鳗苗捕捞量的趋势与东北亚各国高度相关,意味着台湾早期的日本鳗补充量可成为黑潮沿线的亚洲国家鳗苗捕获量的预测指标。根据1968-2008年间台湾北部及西部海域捕捞量及台湾西南及西北相继的出现量之间的正向关联显示,柳叶期仔鳗可能受台湾海峡环表层水流影响,于冬季流动至台湾西部海域。频谱分析显示3种鳗苗年度周期:2.7年、5.4年及10.3年。日本鳗的补充量可能受多重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影响。

八、欧洲鳗鱼的管理机制

报告人:日本水产综合研究所Tatsu Kishida及Kazuo Uchida

鉴于欧洲鳗资源量近30年来严重衰退,欧洲国家已进行鳗苗资源复育管理活动。2003年国际海洋开发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he Sea;ICES)在大陆进行银鳗流放(放流量约占原始状态的50%)。2007年透过欧盟法规建立鳗苗资源管理框架。欧盟主管法规的目标是建立与原始生物量相较至少40%的流放,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CITES)2009年及2007年的报告已将欧洲鳗列入附件。

为达到欧盟法规的目标,会员国已针对河域发展出以下的管理机制:降低商业性渔捞活动、限制休闲渔业、放流、栖息地改善、运输河中的银鳗至外海、对抗天敌、暂时关闭水利发电运转等与水产养殖相关的措施。延续鳗鱼的管理计划及会员国报告,期望于2012年施行,并于之后进行该法规的后期评估。一般认为,监控鳗鱼资源量及资源量评估方法、渔业及其他人为因子影响的发展,对于鳗鱼资源有效管理影响重大。

九、综合讨论

日本鳗系降河产卵鱼种(catadromous),生活史涉海水、半咸水及淡水,故为达资源的永续利用,须仰赖水产养殖、沿近海及内陆渔业及生态保育及生物多样性维护共同合作,方可维系资源的永续利用; 

造成日本鳗资源下降的可能原因包含人为及自然因子。人为方面主要包括:中日韩等国的过渡捕捞、天敌侵入种、污染及寄生虫的释放等;自然方面则受天敌及海况、气候变迁等威胁; 

有效的资源评估所需资料包括:鳗苗(玻璃鳗期、黄鳗期、银鳗期)的时间序列、渔获努力量及其他人为影响、鳗苗的持续补充量、银鳗的逃脱量及体长、年龄、性别及成熟度的生物采样; 

因应鳗苗资源量下降,有效的资源管理主要涵盖,渔业管理、栖息地保育与复育及资源强化等三大领域。以下为研讨会建议施行的措施: 

1、渔捞资料搜集的国际合作; 

2、日本鳗分布及洄游的进阶研究; 

3、强化资源管理:包括成鳗及幼鳗; 

4、海岸及河川栖息地及环境保育:据讲者Uchida估计,鳗苗生活史中,15-17%栖息地位于河川、30-40%位于海洋、40-55%位于半咸水,故多样化的栖息地保育对日本鳗的资源保育相当重要; 

5、欧洲鳗的管理机制:由各国回报资源量、管理制度及规范后,由国际会议据以分析评估并订定目标,交由各国做为施政参考,并重复依此模式循环改进。